上海电力大学历史沿革-九游会真人

1985年至今 砥砺奋进——上海电力学院时期 

  随电而进、升格本科、开拓局面、全面发展。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办学层次再上一个台阶,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校确立了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电力事业发展需要,培养电力工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1989年,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1年,学校新建了国顺东路校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1994年,随着国家电力部对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学校进入华东电力集团,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

  面对电力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被教育部列为“九五”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良好影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合格性评估。成人教育办学规模和层次也不断提升,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良学校。2000年,学校开始建设南汇新校区,后被市教委列入新的上海高校布局结构方案,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学校实行“属地化”管理,由此学校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以迎接教学评估为重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以申硕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工程和以长阳路新校区建设为重点的校区建设工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200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长阳路新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学校建立上海电力科技园,并于2009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2010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学校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60余年的办学,学校凝练出了“爱国、勤学、务实、奋进”的校训、“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形成了拥有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5大学科门类,涵盖31个专业的本科办学格局,以及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涵盖个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研究生办学格局。学校主动围绕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以学科专业群对接“电力产业链”,形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控制与仪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管理与经济、基础及人文7个主干学科专业群。

  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临港新校区正在规划筹建中。杨浦校区为电力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电力系统中高级培训、电力科技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孵化基地;浦东校区为本科、高职教育基地和中外合作教育基地。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荣获六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全校师生员工正向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电力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

砥砺奋进之学校发展详史

1985年 批准进入本科办学层次,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

1989年 批准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 教育部本科办学评估合格

2000年 学校划归上海市管理

2006年 教育部本科办学评估优秀

2006年 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 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 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2019年 批准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 批准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1960-1985年 经历曲折——上海电力专科学校时期 

  倚电而立、艰难办学、曲折发展、探索前进。1960年后,随着电力工业发展对大专办学和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学校开始了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探索,实现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较大提升。学校新增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厂化学、热工测量仪表及自动化三个专业;制定了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以适应电业生产需要;主编了水电部组织修订的十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成为水利电力中等专业学校发电厂电力网与电力系统等四个专业教学研究组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学校成人教育也有了新发展。“文革”期间艰难办学,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电力行业的传统,以教学小分队和专业培训班的形式走进基层电力单位,培训了大批企业技术人员,并于1972年和1973年,举办两届电力技工班,培养了538名发供电技术工人。1974年7月,华东电业管理局将学校改办为华东电业管理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共招生两届学员277名。

  1978年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学校进入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学校探索有专科特色的办学道路,在实践教学、教材编撰、学生培养上体现行业特点和专科特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上正轨,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电力工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合格人才。科研和校办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批科技项目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国家发明四等奖、1981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年上海市重大科技奖(协作)等。这一时期,学校加强基础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并复办了高等专科函授教育,深受电业单位欢迎。学校专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为日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经曲折之学校发展详史

1960.08-1965.04 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

1965.04-1974.07 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

1974.07-1979.02 华东电业管理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9.02-1985.01 上海电力专科学校


1951-1960年 筚路蓝缕——上海电业学校时期

  缘电而生、注重应用、面向一线、工读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力工业建设和发展。针对建国初期电力人才奇缺的现状,提出了培养人才、培训职工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1951年10月15日,上海电业学校缘电而生。建校初期,学校的干部和教职员工艰苦办学,严谨治学,崇尚理论联系实际,早期的毕业生成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栋梁。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1952年6月,上海电业学校改办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3年11月又改名为上海动力学校。从1958年开始,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办学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办学路子。这一时期,在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要求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的新形势下,1958年按照水利电力部的要求,在上海动力学校的基础上筹建上海电力学院;1960年,华东电管局先后将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和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我校。两校并入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为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停止学院筹建工作。但通过筹建与合并,学校调进了一批具有高等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校舍总建筑面积也得到了扩大,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此,学校进入到大专和中专兼容,以大专为主,高等专科教育逐步取代中专教育的新阶段。

筚路蓝缕之学校发展详史

1951.08-1952.10 上海电业学校

1952.10-1953.10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1953.10-1955.09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

1955.09-1958.02 中央人民政府电力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

1958.02-1959.08 中央人民政府水利电力部上海动力学校

1959.08-1960.08 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访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