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抓落实 为建设高水平电力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海电力学院2013年行政工作报告
李 和 兴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上海电力学院第九届第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政,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校教职工一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是学校加紧推进“十二·五”内涵建设的承前启后之年,是启动临港新校区建设规划和申报更名大学工作的开局之年,学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踏实践行群众路线,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合作,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以申报更名大学为契机,全面推进硬件和内涵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
下面我代表学校就2013年的行政工作进行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一.2013年行政工作回顾
1. 校园建设
在上海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校区建设顺利推进。2013年,浦东校区学生公寓回购成功签约,有效地推进了浦东校区整体置换工作;杨浦校区微电网实验室项目、跃进楼修缮改造工程项目均已立项,将于今年开工;学校完成了杨浦北校区中心广场绿化工程,长阳路轨交12号线沿线围墙恢复等工程;我校临港新校区选址方案确定,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新校区将建设成为凸显校园文化和电力特色,功能先进实用的智能化、信息化、绿色校园。
2013年9月,临港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启动,十家国内外设计团队送交了规划设计方案。学校在广泛征集全校师生及校友意见的基础上,筛选出三家方案进行优化,最终设计方案将于本月底确定。学校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新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临港校区建设监察、财务、审计工作组以及工程建设指挥部,设立临港新校区建设综合办公室,同时就新校区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实验室和智能(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教职工生活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推进和落实新校区建设。
在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临港和杨浦两校区的功能定位:临港校区为学校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科研创新和区(临港新区、自贸区)校合作等功能;杨浦校区作为学校产学研合作、学生创业孵化、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教育、电力人才培训等的基地。
2.人才培养工作
1)本科教育
2013年,学校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文科在其中11个省份招生),共录取2733人,招生本科专业数28个,另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班38人,专升本28人。学校总体生源质量良好,理科有7个省份超过重点线,其中外省市三分之二的学生高出当地重点线。
我校学生全年共获得学科竞赛类奖项百余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冠军,获奖等级实现了突破。
学校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新专业2个、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全英语示范课程1门、市级体育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4项。组织申报了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5项(在今年年初的评选中,获6项一等奖和5项二等奖);申报国家级现代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组织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大调研,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包括四个工程——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工程、核心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校内教学名师选拔培养工程)。
学校成立“职业发展教研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网络教学,建设本科二、三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助课程。
学校为学生就业创造各类平台。截至2013年9月1日,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5.90%,其中本科就业率为95.81%,高职就业率为100%。学校完成了对2012届毕业生质量跟踪测评,形成了《上海电力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
2)研究生教育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专业由8个扩展到12个,共招收398名硕士研究生,较2012年有大幅增长。
2013年,学校申报的四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管理、控制工程)均通过市教委初评,已报教育部审批;通过了目录外二级学科——“智能电网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审核;“面向上海特大型城市电力系统安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位点建设”获得上海市“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立项建设。
学校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学位点的整体实力和水平。2013年新聘研究生导师112人(校内78人,校外34人),组织开展“绿色电力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研究生暑期学校、“智能电网”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创新计划项目,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2013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3)学生工作
2013年,学校开展“微言大义话责任”大学生学习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光盘行动”系列活动等,易班工作持续推进,校易班学生工作站获上海市“十佳易班工作站”。
全年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款项1700余万元,有2千多名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为163名新生办理了“绿色通道”手续直接入校,缓交金额达100余万元。
艺术教育中心(原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成果显著,开办了各类艺术人文讲座,参与多项校外演出活动。共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121门次,总学时数为1815课时,内容涉及人文、艺术、手工、计算机等,共有3157人次的学生选修了第二课堂课程。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外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省市级以上奖项28项,参与比赛人数700余人,参赛作品300余件,参与的指导老师60余人。
群众性体育工作蓬勃开展。学校在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浦东运动会等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校手球队勇夺“两岸四地大学生手球赛”冠军,击剑队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获得五金三银四铜,创历史最好战绩。
3.科研和学科建设
2013年,学校接受了十大工程建设的中期评估。“085工程”在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国际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有序推进,制定并实施了《“085工程”专项资金预算动态调整管理办法》、《上海电力学院专利管理实施细则》、“汇智工程”等;实行工作例会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与“085工程”项目承担单位间的沟通,对2010-2012年的建设资金进行了预算动态调整,重点向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项特色工作的开展。相关建设成果将在后面的各专项工作总结部分体现。
智能电网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先后与大唐集团研究院、南方电网传媒有限公司、美国赛福地(cipher ground)等企业和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中心独立承接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14项,科研项目合同总金额近6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80万元。战略研究、风力发电技术、分布式供能与微网三个团队与电力企业在新能源、智能电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效果显著,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近40项,科研项目合同总金额为1339.7万元,
学校“智能微电网示范与研发平台”建设工程正在招投标中,该平台集科研与教学一体,集成风力发电子系统、光伏发电子系统、储能子系统、微型燃气轮机子系统等多个关键技术,将建成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平台,努力成为国内高校领先、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与研发平台,并提供对外服务。
学校着力完善科研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月、举办“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大数据与智能电网学术论坛”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组织教师深入科研院所和企业探讨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增长点,积极推动我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我校成为首批开展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试点建设的高校之一,获批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与上海电力公司、电科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专利共享权合同。
2013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1.28亿元,较2012年增长10.3%,连续3年保持2位数增长。我校教师获得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1项)。同时作为参与单位,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教职工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近1000篇,其中被sci、scie、ei、cssci、cpci-s检索294篇;申请发明专利127项、正式授权35项、专利转让许可实施等55项,申请实用新型20项目、正式授权19项;软件著作正式授权9项。
学校承担的四项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安全与节能、现代电力企业管理、智能电网技术与工程、电力清洁生产与绿色能源利用)建设完成,顺利通过验收,电气工程学科纳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检测范围。学校获得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培训中心、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申报成功;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我校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4.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人,师资队伍中博士比例达到41%,超过市教委“十二·五”规划中博士比例40%的目标。“领军人才”引进和人才计划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获得国家“青年高端人才”,有3名海外博士入选“高端人才”,使我校“高端人才”数量达到12人,名列上海地方高校前列。
学校参加市教委教师专业发展工程“3计划”出国访学、国内访学、产学研践习的教师人数达205人,获得教委资助资金将近2000万元;“光明计划”、“百人计划”、“双师计划”和“培英计划”等四大人才计划稳步推进,“汇智工程”初见成效;聘任“特聘教授”4人,刚性引进“光明学者”2人、柔性引进3人;选拔首批2名“电院之星”分赴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培养;选拔“培英学者”15人,学校“培英学者”达到91人。学校坚持资助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产学研践习,启动“双师培养计划”,选送30名青年教师到湖州基地培养,50多名中青年教师分别深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习实践。在2013年“十大工程中期评估”中,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位列参评高校前三名。
2013年,学校制定了绩效工资改革初步方案,完成了《上海电力学院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申报书》,均已报送市教委。学校明确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计划(简称“1116”计划),即建成教师教学电子档案系统(一个基础平台);开发“多维度多层次”智能化教学评价系统(一个依据平台);开展一个面上和六个专项(青年教师、专业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实践骨干教师、创新创业骨干教师、校内教学名师)教学能力提高工作计划,该计划得到教委的充分肯定。
5.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新聘“海外名师”9名、续聘8人,组团出访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接待美国兰德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巴西伊塔茹巴联邦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等高校来访,共签署11份校际合作协议。学校举办首届“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成立暨首届研讨会”,签署了8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开创了上海市属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在2013年“十大工程中期评估”中,我校国际化平台建设工作位列参评高校前列。一年来,学校相继获得欧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资助的中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获得上海市教委“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1项,共计派出135名学生赴国外学习,含125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其中8名研究生赴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大学学习,开启了我校硕士双学位合作培养的先河。
截止2013年12月,我校共有来自津巴布韦、蒙古、越南、老挝、韩国以及美国等的长短期留学生126人,较上年增长20%,其中长期留学生88人,含语言生29人,本科生48人,研究生11人。学校接待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国的短期交流及进修学生共计38名。
6.实验室、图书馆及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规范化管理,部分实现了开放网上虚拟实验平台和网上预约开放实验室;相继建成微电网实验室、电力设备可靠性测试平台、风能并网与监控实验室;完成了先进制造训练、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动力实验室等实验设备的招标和建设工作。全年完成设备采购金额5100多万元,设备件数4982件。
2013年,图书馆纸质期刊订阅1401份,纸质文献增长4.5 万余册,馆藏纸质文献历年累计110万册;新购买中国知网总库、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万方)数据库、俄罗斯在线数据库,数据库资源购买经费405.1万元。图书馆借阅量有了显著提高,读者借还图书册数19.2万册,比2012年同期(17万册)增加12.7%,图书馆阅览环境改善,进馆人次明显增加,图书馆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013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九游会真人主页的改版,增加了校园网九游会真人主页英文版,校园视频台在已有的四档栏目基础上,新推出《对话“085”》栏目。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新增200兆互联网带宽,升级了校园网认证系统,全面开通浦东校区无线网络,完成了多媒体教室云管理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也正在后期进行中。
7.校友、产业、科技园和成教工作
1)校友工作
2013年,学校通过举办“毕业季”和“校友游园会”两大活动,积极打造校友工作的特色品牌;学校新成立贵州省校友分会和湖南省校友分会。
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全年共获得78笔捐款共计78.6285万元,出资100万元设立“上海电力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2013年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受益教师人数明显增加;依托校友资源,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项,设立企业奖教金1项,企业奖助学金3项,直接或间接为学校争取横向科研项目200余万元。
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参股上海电力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决议。
2)产业和科技园
学校全年产业总产值约2.1亿元,为学校承担工资、四金,上交利润等近800万元,其中直接上交学校200万元,代学校购置三辆通勤班车约250万元,物业公司上交学校202万元。上海电力学院印刷厂改制为公司制,目前正在办理工商变更手续;上海电缘电器仪表有限公司(原上海电力学院电器仪表厂)的后续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甸园宾馆已正式挂牌为四星级酒店,是杨浦区唯一的政府定点采购单位,承接政府部门和市教委的多项工作会议,共接待25期电力系统培训班,全年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110.81万元。
在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我校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电厂烟气污染物减排吸附/光催化系统与装置”项目入围大会创新奖并获得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
2013年,电力科技园新引进企业共75家,新引进注册资金内资3687万元,截至2013年年底,入驻企业达到306家,总注册资金达到7亿多元;上海电力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税后利润约54万,学校获得税后利润28万;科技园大楼全年租金收入494万元,上交学校250万元。
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为“上海市科协系统职称申报受理点”、“2013年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成为上海市杨浦区就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单位成员。
电力科技园投资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海电科园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实现了园区技术转移服务功能的实体化、市场化运作;电力科技园完成了上海市科委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新能源技术接入电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验收,新申报的《新能源技术接入电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顺利获批。
3)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2013年,成人学历教育入学新生1574人,比上年增加334人;新获批“工程管理”专升本专业;成人继续教育全年开办各类培训班数84个,培训人次达到4600多人。学校函授站全部通过审查,新设立贵州省、山东省肥城市和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函授站,新增玖龙纸业电厂、国华宁海电厂、舟山嵊泗供电公司等送教上门教学点。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近千人,并获得“全国机电工程专业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优秀培训单位”称号。学校积极申办网络教育学院,目前已申报教育部待批。
在为社会和电力行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同时,成教和继教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全年营收达到近1600多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3,上交学校504万元。
8.财务和审计工作
2013年,学校的各项教育经费拨款较上年有一定的增幅,其中财政拨款的增幅明显高于上海市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学校的经常性财务收支基本平衡,符合财政拨款的要求。
具体财务工作详见《2013年度财务工作报告》。
学校不断强化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截至2013年11月22日,共完成审计80项,审计总金额4.4亿元,其中,基建修缮项目送审金额6063万元,审减金额1141万元。
9.民生工程
2013年,学校做到了校内绩效津贴稳步增长。学校共发放工资、津贴、奖金、补贴等合计1.03亿元(不包括“四金”单位配套部分),其中校内绩效津贴0.68亿元,比上年人均增长5.3%。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方案顺利通过市教委审批,绩效工资实施后,教职工5号工资平均每年增长3000多元。
学校完成了2013年度的十件实事项目,涵盖了改善师生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具体情况可参见《关于2013年十件实事完成情况的通报》。
学校继续为在编教工办理住院、意外、重大病互助医疗保障以及门急诊保险即《上海市教师2013年补充医疗保障计划》;获得校级先进的教师享受专业体检中心贵宾通道体检服务;电院教工献爱心基金会和帮困基金共资助在职教工47人次,共 27000元;绿叶爱心助学活动共资助39位学生,资助总金额20500元。
在“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中,学校走访了93个在职教师家庭,送上慰问金和礼品共计40200元,为595人次的退休教职工共送去慰问金20.84万元。学校为退休教工建立银发帮困基金,初始基金为200万元,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同志们“老有所乐”;充分依托关工委和老教授协会,让老同志们“老有所为”;组织退休教职工体检及旅游、开办健康讲座,受到老同志们的欢迎。
学校继续加强对物业公司、食堂、特种设备养护单位等的监管,积极推进和实施后勤服务的质量工程和安全工程,落实学校食堂的各项公益性政策和经营性政策补贴;“后勤保障服务接报中心平台”全年365天24小时无休,处理各类后勤保障事务2000余项,回复率达到100%;基本建成校级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平台,杨浦北校区路灯、c楼等公共区域照明、杨浦南校区综合楼部分空调等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校新增杨浦校区监控系统、长阳路大门车辆管理系统,完成财务室报警系统与监控系统联动、原有模拟系统更换升级、技防实战平台安卓客户端等技防建设、全市试点高校技防系统的“大联网”等项目;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积极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10.启动申报更名大学程序
学校全面启动申报更名大学工作,成立了“申报更名大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申报更名大学办公室”,内设材料组、宣传展示组、内涵建设督察组、接待联络组、信息组等,对照相关指标体系和要求,逐项分解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今年2月,学校承办了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申报更名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2014年行政工作要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2014年学校将以申报更名大学为契机,全面推进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咨询委员会的功能,提高顶层设计能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将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体现特色和品牌,打造三足鼎立的学科体系。围绕学校定位,立足能源电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参与和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电力高校前列、若干学科跻身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电力大学。学校将着眼于集成创新、构建高峰,着力打造“动力发电-输配电-能源管理”三足鼎立的学科体系,培育国家紧缺专业“电力安全”博士点,加快“智能电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和地方“2011”计划的申报,提升整体学科水平。
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三方面探索教学创新。围绕电力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探索“动力-电气-能源管理”三结合的知识结构、“学校教学-行业实践-国外学习”三渠道教学途径、“高校教师-行业精英-海外名师”三师型师资队伍的教学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争取推出教师激励计划,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3. 提升科研竞争力,凝炼五大支撑科研方向。遵循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加大引领和导向,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聚焦电力安全、特高压智能电网、传统能源生产高效化和绿色化、新能源、能源管理大平台系统化和信息智能化五大科研方向。注重高水平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以及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和行业影响力;依托汇智工程,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建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结合校区布局结构调整,着力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和人才高地。
4. 加强合作交流,借力发展学校事业。探索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能源局共建上海电力学院,推动学校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自贸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区域合作;加强与电力行业的联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区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与行业的双赢合作模式;充分发挥“e8”作用,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优先完善和拓展“2 2”国际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合作教育基地。
5. 关注民生工程,促和谐、奔小康、保健康。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民意,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创建人人爱校、荣校、兴校和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努力开源节流,拓宽财政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提高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关心退休教职工及家庭困难的教职工生活;继续落实年度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办学办公条件,加快校园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为广大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临港新校区建设中同步推进教师住房、交通、就医、子女入学等安置问题,保障教职工安居乐业。
6. 精心策划,推进申报更名大学工作进程。学校将对照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各二级学院和部门根据学校制定的《关于更名大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确保更名大学工作顺利推进。围绕现代化大学章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的观念;要加快临港新校区的建设,完成浦东校区学生宿舍回购和整体置换给中国民航职业技术学校的全部工作,确定设计方案、项建书,争取年内动工;讨论并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和杨浦与临港两校区的布局结构,并逐步完善和优化两校区的功能;完成相关专业人数调整,使理科和管理学科的学生比例逐步达到15%,并落实新增硕士点招生;分步实施职称晋升,力争在2014年,教授人数达到100人、副教授人数达到300人,尝试推行优秀教师职称晋升倾斜政策;加强宣传、对外联络和信息收集工作;进一步督促内涵建设,总结亮点,梳理资料,争取在年底提交申报材料初稿。
各位代表,2014年,我校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存在诸多挑战,中心任务是以申报更名大学为契机,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学校党政班子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全校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破解难题,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电力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4年3月28日